煤氣發生爐應用十大誤區

    煤氣發生爐作為煤碳氣化設備,它以設備投資小、上馬快、使用安全方便、操作簡單、節能減排等優點,在30年發展的歷程中經歷了不斷更新完善,已經廣泛用于機械、冶金、化工、有色、建陶、玻璃等熱加工行業中。它深受中小型熱工行業的歡迎選購使用。
    作為氣體燃料徹底取代了傳統用固體、液體燃料的熱加工工藝方式,提高了工件熱加工質量,改善了工廠環境,節省了能源的消耗,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從傳統產業轉向高科技產業的今天,盡管有可能被昂貴的天然氣所取代,但它還是在熱工行業中占了主要地位,煤碳氣化工程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
    在普及推廣的過程中,由于中小型企業用戶較為普遍在理性上和概念上還有一些差異應用認識存在著誤解,經初步歸納為以下十大誤區供諸位同仁作參考。
    【誤區一】在配套熱工系統中,選擇煤氣爐的規格應越大越好。
    該觀點認為,選擇大一點的煤氣爐對今后的發展和調節有利,煤質的影響和操作技術因素的不足可能得到彌補。
    然而,在實際的應用中并非如此。原因關健在于熱工系統的熱能供與求必須在平衡狀態下,才可達到預定的加熱目標供、需設備才能正常運行。
    作為煤氣爐來說正常發氣運行,不論規格如何,始終要有一個合理的煤層,正確的煤層才能正常發氣運行,那么煤層正常的氣化是依靠來自底部的混合氣體(空氣與飽和蒸汽的混合物)的進入沖擊煤塊燃燒并發生熱化反應(經過氧化、還原、干餾、干燥)生成煤氣輸出。在爐膛內的煤塊,經過了熱化分解將有機化合物與大量碳分子隨燃燒氣流夾帶出來進入空層,由輸出口輸出煤氣。該煤氣稱熱煤氣爐子大,煤層的總煤量多,為保證煤層的高度保持正常在單位時間的給煤量也多,需要的混合氣就也多,發出的煤氣也就多。在操作中調節幅度是很小的,(注:由于調節幅度很小所以就形成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規格)以上所述就是煤氣發生爐本身的供求平衡。那么,如果在熱工系統中,煤氣爐大,要達到正常運行狀態,煤氣必將過剩量大,用氣爐的溫度就不易控制,溫度過高易燒壞工件,或煤氣白白浪費排掉,如果是這樣只能在操作上控制煤氣爐使其在低指標狀態下使用--減少進風量,減少加煤量。這樣會導致煤氣爐的煤塊得不到足夠的風量(混合氣),局部區域會變成了絕氧或缺氧狀態,這時煤塊的焦油氣和一些碳氫化合物得不到分解,由于這些物質得不到燃燒氣流的沖擊和帶走產生相互凝結起來成塊,燃燒煤層會產生亂層現象,而且因加煤量少而得不到足夠的補償,導致局部燒穿,局部堵塞現象,直至無法運行。在故障排除實例中,以上情況極為普遍。另外,用氣點噴嘴量小于發氣量造成輸出抑制,爐內壓力升高,煤氣爐的揮發正常流速受到影響,停留爐內的時間過長,也會造成閉氣結塊故障。
    正確的配置應該按用氣爐的實際需要量來選擇煤氣爐的實際發氣量,考慮到用煤因素與人為操作因素及其他不利因素,應略放余量,選用正確的煤種提高作業人員技術水平,這是用好熱工設備的基本保證。
    【誤區二】熱工爐工藝溫度要求低、煤種不需要選擇,煤氣爐不受煤質限制。
    這種觀點認為:1、熱工爐所需溫度不是很高,1000℃以下,不需要煤氣爐多大的能量,煤種選擇隨便。2、市場煤碳規格品種混亂,只要是煤都可用。當發生氣體不足時,應該在設備上找原因。
    大家知道,煤氣發生爐是將煤碳轉化成氣體燃料的一個發生過程設備,它基本上規定了用煤的要求:塊狀弱黏性可以用煙煤、無煙煤、焦碳。它的發氣原理是將煤塊進行燃燒、分解,將煤質內的可燃元素分解出來,再補充蒸汽中的氧、氫元素成分加入混合煤氣中,將煤碳燃燒所產生的氣體還原成可燃氣體。煤質里面的含碳量越多產生的煤氣質量越好。煤質里面的雜質越多,如灰分、煤矸石、揮發物、氧化硫等越多,產生的煤氣質量越差。而且,差的煤容易在爐內發生粘結堵塞,產生惡性循環,非但產氣不足,還會損壞器件,所以煤種選擇很重要。
    目前國內的制造廠家的煤氣爐均嚴格按照煤碳氣化理論進行設計制造,嚴格質量把關,推向市場,雖然外表各有千秋,形狀有所不同,但它基本運行機理還是一樣的,所以當發生故障問題時,應在各種環節上分析尋找原因,當然包括煤氣爐本身,查零部件有無損壞變形。


     

    上一頁:[新聞中心]

    相關產品